作者:admin 點擊量:1096
從“塑料做紫菜”“地震云預報”到“納米內衣治病”“量子針灸”,近年來互聯網上不斷“推陳出新”的“科學謠言”讓很多人都上了當。
這種現象的出現,很大程度上與當今前沿科學研究越來越艱深難懂有關。與一般文字、圖片、網站等科普形式相比,短視頻科普更生動、更直觀、更有趣,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碎片化傳播的市場偏好和觀眾需求。科普短視頻應成為系統科學知識體系中的知識精品,“知識+短視頻”助推 “硬核”科普逐漸走向全民時代。
據《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》顯示,截至2018年年底,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類創作者近1.8萬個,累計發布超過300萬條知識類短視頻,累計播放量已超過3388億,而到了2019年的2月,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3500億。其中,越是“硬核”的知識吸引粉絲能力越強,科普類和考學類知識作者的人均粉絲數最高。快手與中國科普所聯合研究項目的數據顯示,2018年全年快手平臺上的科普內容已超過360萬條短視頻,并獲得80億次播放和150億次點贊。
據各大短視頻平臺提供數據顯示,科普短視頻內容在2018年的播放量已經接近5000億,內容覆蓋健康與醫療、應急避險、食品安全、航空航天、能源利用、氣候與環節、信息科技、前沿技術等多個科學領域,可以說通過短視頻這個載體,已經掀起全民科普熱潮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云表示,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決定國家整體素質的重要指標。隨著廣電網、互聯網和通信網三網合一趨勢的發展,特別是未來多媒體信息平臺的問世,科普手段必然發生一場巨大的變革。科學家需要主動利用網絡傳播和新媒體傳播,承擔起科學傳播的責任。
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曹培鑫認為,科普是一件大事,它包括國家的推動、媒介的宣傳、學校的教育、非學校的教育等多重推廣途徑,短視頻是一類新興媒體,它是非常善于進行科學普及與推廣工作的,可以期待它對科普工作產生一定推動作用。